说起古代中国的蹴鞠,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这不就是古代的足球嘛”。但其实,这项流传了两千多年的运动,藏着不少让人意想不到的独特规则。从《汉书·艺文志》到《蹴鞠谱》的记载里,你会发现古人在玩球这件事上,比我们想象的要讲究得多。比如说,你知道唐代的蹴鞠场地上居然还分”阴阳”吗?
场地与人数:不是随便踢踢那么简单
宋代《蹴鞠谱》记载,标准的蹴鞠场地是个方形,用白灰划线,四角各竖一根竹竿作为球门,称为”风流眼”。有趣的是,唐代的场地则讲究”天圆地方”,中央竖起两根三丈高的竹竿,顶部设网,比赛时要把球踢过这个”天门”才算得分。人数上也很讲究——汉代是每队12人,到了唐宋变成了单数制,最常见的是7人或16人一队,这大概是为了平衡攻防吧。
那些你想不到的犯规动作
和现代足球不同,蹴鞠对”手球”的界定特别细致。《蹴鞠谱》里明确写着”凡踢处不可用手”,但有趣的是,有些版本又允许用肩膀和背部触球。最让人意外的是,宋代还规定不能用”膝以上”部位触球——这意味着大腿触球都算犯规!难怪当时要用”脚头十解”这样的技巧名称,毕竟能用到的身体部位实在有限。
还有个特别有意思的规则叫”人不过球”,简单说就是不能”过人”。防守时如果对方把球传出去了,你就不能再追着持球人跑了,这可能是最早的”无球犯规”概念。想想现在足球里的”阻挡犯规”,是不是觉得古人特别有先见之明?
计分方式:文雅的运动,诗意的胜负
最体现蹴鞠文人气质的大概是它的计分方式了。唐代宫廷蹴鞠比赛,进球不叫”得分”而叫”得筹”,裁判会往铜盘中投掷对应的筹码。更讲究的是,宋代齐云社的比赛,每进一球要击鼓奏乐,球员还得即兴作诗——这可能是世界上唯一要求球员有文学修养的球类运动了!
看着这些规则,突然就理解为什么2004年国际足联会认定蹴鞠是现代足球的起源之一。虽然今天的足球规则已经大不相同,但那种对竞技精神的追求,对规则细节的执着,早在两千年前的中国就已经初现雏形了。只是不知道,如果现代足球也引入”进球要作诗”的规则,会不会让比赛更有看头呢?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