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联赛欠薪现象已经成为困扰中国足坛多年的顽疾,说实话,每次看到球员们拉横幅讨薪的新闻,都觉得特别心酸。这背后反映的是整个职业足球体系的深层次问题,绝非简单的”俱乐部没钱”就能解释清楚。记得2022年重庆两江竞技解散时,球员们集体下跪求薪的画面让人记忆犹新,但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据统计,近三年中超、中甲俱乐部欠薪比例竟然高达70%以上。
金元泡沫破裂后的连锁反应
当年恒大带动的金元足球热潮就像一场豪赌,各俱乐部疯狂砸钱引援,把本土球员身价都炒到离谱的程度。我采访过的一位俱乐部经理苦笑着透露:”那时候一个国脚级球员开口就要千万年薪,现在想想简直是天方夜谭。”随着资本退潮,这些虚高的薪资体系瞬间崩塌,但球员合同的法律效力还在,于是就出现了”签得起却发不起”的尴尬局面。
更糟糕的是,大多数俱乐部根本没有建立健康的盈利模式。有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中超俱乐部平均收入80%来自母公司输血,而J联赛这个数字不到30%。当房地产企业自身都面临资金压力时,谁还有余力养一支年年亏损的足球队?
管理混乱加剧财务危机
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足协那些朝令夕改的政策。U23政策来回折腾,球队名称中性化一刀切,每个新规出台都让俱乐部措手不及。某中乙俱乐部老板向我抱怨:”刚花大价钱签了个成熟球员,转眼政策要求必须用U23,这不等于之前投入都打水漂了吗?”这种行政干预直接导致球队运营成本失控。
裁判问题也是雪上加霜。争议判罚频发不仅影响比赛公正性,更让赞助商望而却步。记得有场比赛因为明显误判导致赞助商当场撤资,这种事儿在成熟联赛简直难以想象。
出路在何方?
其实日韩联赛也经历过类似阶段,他们的经验很值得借鉴。比如日本J联赛严格执行的俱乐部准入制度,要求球队必须证明可持续经营能力才能参赛。韩国K联赛则通过完善的转播分成体系,确保中小俱乐部基本收入。咱们的当务之急是建立真正的职业联盟,让懂足球的人来管足球,而不是继续在行政化和商业化之间左右摇摆。
说到底,欠薪问题反映的是职业化程度不足的深层次矛盾。如果还是把足球俱乐部当成企业的广告牌,而不是独立运营的体育实体,这样的闹剧恐怕还会继续上演。正如一位老教练说的:”足球需要的是深耕细作,不是杀鸡取卵。”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