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华班政策在NBL联赛的延续,确实让不少篮球迷又爱又恨。说实话,看着本土球员在场上拼杀确实能感受到那种纯粹的篮球热情,但比赛精彩程度打折扣也是不争的事实。就拿上赛季的数据来说,取消了外援后,NBL场均得分下降了12.7分,关键时刻的战术执行和关键球处理明显变得单调了许多。不过篮协这次明确要求本土球员场均必须打满32分钟,倒是逼着各队不得不给年轻人更多机会。
青训体系迎来关键考验
不得不说,全华班政策就像一把双刃剑。在深圳新世纪俱乐部担任过青训教练的老张跟我聊过,现在各队青训压力明显大了很多。”以前可以靠外援兜底,现在每个位置都得有靠谱的本土球员顶着”,他边说边摇头。但换个角度看,这或许正是倒逼青训改革的好时机。河南赊店老酒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坚持用U21冠军班底打联赛,虽然战绩起起伏伏,但几个小将的进步肉眼可见。
有意思的是,全华班政策还意外带动了球员流动。像李青翔这样的CBA”边缘人”开始回流NBL,给联赛带来了不少看点。但问题是,这些球员的回归到底是在帮助年轻球员成长,还是挤压了他们的上场时间?这恐怕需要篮协拿出更细致的政策来平衡。
商业化道路上的阵痛
徐岚副主席提到的上座率问题很现实。没有外援明星效应,怎么吸引观众买票进场?快手的独家直播权算是个创新,但光靠”弹幕竞猜”这样的花活恐怕不够。我在合肥看过几场全华班比赛,现场氛围确实不如从前,很多球迷直言”比赛少了那股子劲爆味”。
不过话说回来,日本B联赛也是从全本土化起步的,现在不也搞得风生水起?关键是要找到适合中国篮球的发展节奏。篮协这次把全华班政策和升降级挂钩,明显是想用竞争压力倒逼各队重视青训。只是不知道,在商业化还不成熟的当下,这样的”休克疗法”会不会适得其反?
看着8月28日就要开打的新赛季,我既期待又担忧。期待的是能见证更多本土球员的成长,担忧的是如果上座率和关注度持续低迷,会不会影响整个联赛的可持续发展?毕竟,没有商业回报的纯粹竞技,在职业体育领域是很难长久的。这可能是中国篮球在成长路上必须经历的阵痛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