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青训体系对未来联赛有多重要?

看到中国篮协最新公布的NBL改革方案,不禁让人思考:在职业联赛升降级体系逐步完善的同时,我们的篮球青训到底准备好了吗?说实话,每次看到国家队在国际赛场上的表现,总忍不住想——这些年来我们在青训体系上的投入,真的转化成赛场上的竞争力了吗?就拿这次NBL全华班政策来说,表面看是给本土球员更多机会,但背后反映的恐怕是青训人才储备不足的尴尬现实。

青训是职业联赛的”造血干细胞”

记得几年前看过一个数据,CBA球员平均职业生涯只有5-7年,这个数字比NBA少了将近一半。为什么会这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青训体系在球员基本功和篮球智商的培养上存在短板。西班牙的皇家马德里篮球俱乐部,他们的青训营从U8就开始系统培养,每年投入超过200万欧元。反观我们,很多基层教练还在用”高个子站篮下”这种简单粗暴的选材方式。

广东宏远的成功就很能说明问题。他们坚持了二十多年的青训体系,培养出了易建联、周鹏等一批国手。但现在的问题是,像宏远这样愿意长期投入青训的俱乐部太少了。大部分球队更倾向于直接买现成的球员,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正在慢慢侵蚀中国篮球的根基。

升降级制度下的青训新挑战

现在篮协要推升降级,这对青训体系来说既是机遇也是考验。机遇在于俱乐部必须重视梯队建设,不能再靠”买买买”维持竞争力。但考验更严峻——NBL球队有多少具备完善的青训体系?我查过资料,目前12支NBL球队中,拥有完整U12-U21梯队的不到一半。这种状况下,突然实施升降级,很可能会出现”拔苗助长”的现象。

日本B联赛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实行升降级的同时,强制要求每支职业队必须配备青少年梯队,并且制定了详细的”球员成长路线图”。他们的U15联赛甚至有专门的”技术评估系统”,用数据跟踪每个年轻球员的成长轨迹。这种系统化的培养模式,才是职业联赛健康发展的保障。

校园篮球与职业体系的”最后一公里”

说到青训,不得不提校园篮球。这几年CUBL发展很快,但校园篮球和职业体系之间始终存在一道无形的墙。大学生球员进入职业联赛的转化率低得可怜,去年CBA选秀大会,12名被选中的大学生球员,现在能打上轮换的只有3人。问题出在哪里?训练强度、比赛节奏、战术理解…这些差距不是靠一两个赛季就能弥补的。

或许NBL可以成为校园篮球通向职业的桥梁。比如借鉴NBA发展联盟的模式,让有潜力的大学生球员先在NBL适应职业篮球的节奏。这样既能提升NBL的竞技水平,又能打通人才培养的通道。毕竟,升降级制度要真正发挥作用,最终还得靠源源不断的优质球员来支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You may also enj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