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足选帅这件事,说实在的越来越让人看不明白了。记得早些年我们选帅就俩标准:要么是”国际大牌”,像里皮那样的世界杯冠军教头;要么就是”熟悉中国足球”,像当年的霍顿。现在倒好,足协又开始搞”全球海选”了,但说实话,这种模式真的靠谱吗?去年U17选帅搞全球海选,最后选了个德国教练带队三个月就下课了,这难道不是浪费时间和金钱吗?
“洋帅标准”的时代变化
从范志毅时代到现在的武磊时代,国足选帅标准确实在偷偷变化。以前找洋帅特别看重”名气”和”履历”,现在似乎更务实了。足协内部透露,这次选帅更看重”性价比”和”适应能力”——说白了就是钱要花得值,还得扛得住中国足球这摊子事儿。像之前的卡马乔拿着天价薪水搞得一地鸡毛的例子,肯定不能再重演了。
有意思的是,现在足协似乎特别看重教练的”数据化”能力。据某位不愿具名的足协官员透露,他们要求候选人必须熟悉现代足球的数据分析系统,因为现在的国脚大多在俱乐部都接触过GPS追踪、运动数据分析这些高科技手段。”连这个都不懂的外教,再大牌我们也不要”,这话说得够实在的。
本土教练为何总差口气?
说来也怪,中国足球圈不乏好苗子,但能脱颖而出的本土教练就是少得可怜。李铁、李霄鹏带队时,球迷们总抱怨教练”太保守”、”用人唯亲”。其实这背后反映的是中国教练培养体系的大问题——我们的教练培训还是太封闭了,基本上就是”熟人带徒弟”那一套,不像欧美有系统的教练培养路径。
我认识的一位中甲俱乐部技术总监就吐槽说:”本土教练连训练计划都写不规范,更别说制定长期的技战术体系了。”这话虽然刺耳,但也有几分道理。看看日本J联赛,本土教练和外籍教练各占半壁江山,而我们这儿呢?中超16支球队现在只有2个本土主教练,这样的差距实在令人汗颜。
所以你看,国足选帅标准的变化,其实反映的是整个中国足球发展思路的摇摆。一会儿要”国际化”,一会儿要”本土化”,到头来连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都搞不清楚。要我说啊,选帅这事关键不在于是不是洋帅,而在于能不能找到真正适合中国足球的那个人——就像教书一样,再好的教授,教不会学生也是白搭。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