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每次看到中国男足在国际赛场上的表现,心里总是五味杂陈。但你知道吗?真正的改变可能正在青训营里悄然发生。去年参观过几个新型青训基地后,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足球就像种树,得从幼苗开始精心培育。就拿浙江绿城的青训体系来说,他们借鉴了日本J联赛的模式,小球员们从6岁就开始接受系统性训练,每周保证15小时的专项练习,这可比我们当年在水泥地上瞎踢强多了。
青训体系的”造血”革命
还记得2018年世界杯日本队的表现吗?他们阵中超过70%的球员出自校园足球体系。反观我们,现在注册青少年球员终于突破10万大关(虽然还不到日本的1/10),但总算是个好的开始。最让我感动的是成都某所小学的故事——他们把足球课排进课表,结果不仅出了几个职业梯队苗子,连文化课成绩都跟着提高了!这或许就是体教融合该有的样子。
不过问题还是很多。前几天和一位基层教练聊天,他苦笑着说现在最大的困扰不是没苗子,而是留不住人。”家长一看孩子初二成绩波动,立马就退出训练营”,这种情况太常见了。好在像恒大足校这样的机构开始试点”文化课+职业培训”双轨制,去年甚至有6个学员考进了重点大学,这种模式说不定真能破解中国的”足球升学困境”。
那些看得见的变化
数据不会说谎:2015年至今,中国青训投入年均增长23%,新建专业青训基地超过200个。最明显的变化在青少年赛事体系——U系列联赛场次从原来的不足50场暴增到现在的300多场,小球员们终于有机会以赛代练了。记得去年观看U15东亚杯时,中国队那种流畅的配合让我恍然看到了日本队的影子,这说明技术风格的统一化训练确实在起作用。
但要说最关键的突破,还得是教练员队伍的建设。现在足协每年输送200多名教练去欧洲进修,基层教练持证上岗率从五年前的31%提升到了68%。我在青岛见过一位刚从德国培训回来的青训教练,他带的U12球队居然在用视频分析系统复盘训练,这种专业程度在以前简直不敢想。
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日本用了30年才完成青训体系转型,我们才刚起步不到10年。不过看着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在专业场地踢球,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让孩子走足球道路,这种转变本身不就是希望吗?也许再过十年,我们真能在世界杯赛场上看到完全由中国青训体系培养出来的黄金一代。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