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校园足球能否成为人才摇篮,这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记得去年某中学联赛决赛现场,看台上坐满了家长和师生,场上的孩子们踢得有模有样,那股拼劲完全不输职业梯队。但现实是,这些孩子毕业后能继续踢球的寥寥无几——不是他们不够优秀,而是我们的校园足球和职业足球之间,还横亘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看看隔壁日本的数据,人家高中联赛能吸引5万多观众,J联赛70%球员都来自校园体系。而我们呢?大部分学校连个像样的足球场都没有,体育课被主科占用是家常便饭。更讽刺的是,有些踢得特别好的孩子,反而会被家长勒令退出校队,理由简单粗暴:”踢球能考上重点高中吗?”
校园足球的先天优势与后天不足
其实校园足球本该是最理想的人才孵化器。想想看,学校天然具备规模化培养的优势,既能保证文化教育,又能提供系统训练。青岛某重点中学的教练老李跟我说:”我们校队的孩子,文化课平均分比普通班还高10分,团队意识和抗压能力更是没得说。”但问题是,这样的学校在全国能找出多少所?
更让人揪心的是训练体系的不专业。很多学校所谓的足球训练,就是体育老师带着孩子们跑圈、颠球,连最基础的战术板都没有。对比日本静冈学园每年800小时的系统训练,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不自知。某足球特色学校做过测试,他们校队球员的战术理解能力,只相当于日本同年龄段俱乐部的三线队员。
破局需要怎样的”组合拳”
要让校园足球真正成为人才摇篮,光喊口号可不行。首先得解决升学通道问题,像教育部正在试点的足球特长生加分政策就是个好兆头。但更关键的是要建立职业俱乐部与学校的”双轨制”——日本球员本田圭佑就是从校园直接跳级到荷甲,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不能?
北京某青训机构的总监给我算过一笔账:如果每个城市能有5所真正专业的足球特色学校,加上完善的周末联赛体系,五年内就能让注册青少年球员翻两番。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得先让校长们相信足球不会耽误升学,让家长们看到踢球也是条正经出路。
说到底,校园足球能不能成才,取决于我们愿不愿意等。是急功近利地想要几个”天才球员”,还是扎扎实实建好金字塔底座?当某天我们的中学生联赛也能像《足球小将》里那样座无虚席时,答案自然就不言而喻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