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教练员的培养体系如何改进?

说到足球教练员的培养,问题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前几天看到一个数据:在中国执教青少年球队的教练里,有46%的人仅仅接受过短期培训就开始带课了,这让我想起朋友讲的一个故事——他儿子在青少年俱乐部训练时,教练居然还在教”用脚尖捅球”这种上世纪90年代就被淘汰的技术。培养体系不改革,中国足球要提升真的很难。

教练员认证体系需要开刀

看着日本足协那套教练员培养计划,羡慕得不行。人家从D级到S级有明确的晋升通道,每级别必须完成300-600学时的理论和实践课。反观我们呢?我知道有个广州的教练为了考A级证,得自费跑三个城市凑齐所有培训课程。更夸张的是,有些地区的教练资格证书五年都不用更新,这在技术更新飞快的足球领域简直是个笑话。

具体怎么做?我认为首先得把欧足联那套分级认证体系本土化。山东鲁能足校去年试行”阶梯式教练培养计划”就很成功——把教练成长分为社区级、学院级、职业级,每个级别都对应不同的执教权限和要求。他们邀请日本青训专家驻校指导,半年时间就让学员的战术板演示能力提升了整整一个档次。

基层教练待遇是个死结

在成都调研时遇到位带U9梯队的李教练,他每天工作8小时,月薪才4200元。这工资连送外卖都不如,怎么留住人才?广东某足球特色学校的校长跟我吐苦水:每年培训出来的优秀教练,90%都转行去做体育用品销售了。要改变这个状况,职业联赛需要承担更多责任——比如中超俱乐部可以设立”青训发展基金”,按一线队转会费的5%专门用来补贴基层教练。

我想说个令人心酸的事实:现在很多青训机构为了省钱,找体育系大学生来兼职当教练,时薪算下来还不到40块钱。这种情况不改变,再好的培训体系都是空中楼阁。值得学习的是徐根宝足球基地的做法,他们把教练分红和青训球员转会挂钩,带出好苗子就能获得长期收益。

继续教育比考证书更重要

上海某青训机构做过测试:让持有A级证书但三年没参加进修的教练,和新考取B级证书的教练同场教学。你猜怎么着?学员普遍反映B级教练教的东西更实用!现代足球战术每年都在进化,靠一纸证书吃老本根本行不通。建议学习德国足协的”120小时继续教育制度”,要求职业级教练每年必须完成30个学时的更新课程。

深圳佳兆业俱乐部去年开始的做法很有意思,他们要求所有梯队教练每周观看两场欧洲青训比赛录像,还要写战术分析报告。这种持续学习的氛围,比单纯考证重要得多。可问题是,现在很多教练培训还停留在”填鸭式教学”的阶段,连基础的视频分析软件都不教。

说到底,教练员培养不是发证就完事的工程。它需要建立成长体系、改善待遇环境、完善知识更新机制,这三条腿缺一不可。日本用了20年时间把持证教练数量翻了5倍,我们如果现在不痛下决心改革,等下一届世界杯预选赛时,可能又要重复昨天的故事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You may also enj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