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我们的留洋球员在欧洲赛场奔跑,心里总会涌起一丝期待和疑问:他们究竟能给中国足球带来多少实质性的改变?说实话,武磊在西班牙人队的经历已经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记得他在对阵巴萨那场打入绝平球的夜晚,整个中国足球圈都沸腾了。但冷静下来想想,一个武磊还不够,我们需要更多能站稳脚跟的球员。
看看孙兴慜对韩国足球的影响就知道,顶级留洋球员的示范效应简直惊人。韩国青训教练说,自打孙兴慜在英超爆红后,报名学球的孩子增加了近四成。这很值得我们思考,当我们的年轻球员每个周末都能在电视上看到张琳芃们在欧洲联赛对抗世界级前锋时,那种激励远胜过说教千遍。
技术差距的残酷现实
最近分析了一组数据,目前在欧洲一二线联赛效力的中国球员只有个位数,而日本已经突破了60人。更让人忧心的是,我们的留洋球员平均出场时间只有日本球员的三分之一。在比利时踢球的某位中国小将告诉我:”每次训练后加练时,本地队友看我的眼神都像是看外星人——他们不理解为什么一个职业球员需要补这么多基础课。”
不过话说回来,哪怕是坐在替补席上,这些球员每天接触的训练理念和足球文化,都是国内难以企及的。国安青训总监说过一个细节:他们的苗子在葡萄牙待了半年后,最明显的改变不是技术,而是学会了在每次对抗后立即观察裁判位置——这种场上意识,正是我们最欠缺的。
鲶鱼效应正在显现
值得注意的是,留洋潮已经开始倒逼国内联赛改变。上赛季中超出台了”留洋保护条款”,允许球员留洋期间国内俱乐部保留注册权。虽然还有些保守,但总算迈出了第一步。更直观的是训练强度——某中超队体能教练私下抱怨:”现在队员动不动就拿欧洲训练数据来质疑我们的计划,这群小子比从前难伺候多了。”这句话听起来不像抱怨,倒像是欣慰。
记得采访一位国青教练时他说:”十年前我带队员看欧冠录像,他们专注度撑不过15分钟。现在不一样了,他们会指着屏幕喊’那谁谁上周还在跟张玉宁对位’。”这种代入感,可能就是留洋带来的最宝贵财富。当然,我们更需要的是让更多孩子能有机会指着屏幕说:”那个人以前跟我在一个青训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