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中国队在世界杯上的惨淡表现,我不禁在想:亚洲足球到底该怎么提升竞争力?说实话,亚洲球队在世界足坛的地位一直比较尴尬,除了日韩偶尔能制造惊喜,大多数时候都处于陪跑状态。就拿最近几届世界杯来说,亚洲球队最好的成绩也就是16强,而且往往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加持。但2026年世界杯扩军到48支球队,亚洲区名额增加到8.5个,这既是个机遇,也是个巨大的挑战——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青训体系才是根本
日本足球的崛起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1990年代他们开始推行”百年计划”,现在20多年过去了,成效有目共睹。日本青少年球员在欧洲次级联赛遍地开花,国家队的整体水平自然水涨船高。反观我们,青训体系断档严重,U23政策朝令夕改,校园足球和职业梯队严重脱节。据亚足联数据,日本注册青少年球员超过60万,而我们连10万都不到——这差距也太触目惊心了!
联赛水平亟需提升
说到联赛,K联赛和J联赛的水平明显高出中超一截。不是我说,咱们中超这些年除了烧钱买外援,在竞赛体系、裁判水平、商业开发这些基础建设上进步实在有限。看看韩国孙兴慜的成长轨迹,从汉堡到勒沃库森再到热刺,完整的欧洲青训+联赛体系培养出了一个世界级球星。我们的球员呢?连武磊在西班牙人都难以立足,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有意思的是,越南足球近年来的崛起也给我们上了一课。他们靠着坚持青训和阿森纳足球学校的合作,国家队实力突飞猛进。2018年U23亚洲杯亚军,2022年世预赛历史性闯进12强赛,要知道他们的投入可远不如我们啊!这再次证明,急功近利砸钱买归化球员,不如踏踏实实做好青训。
足球文化需要培育
说到根子上,足球在亚洲很多国家还是”小众运动”。在英国,一个几万人的小镇可能就有十几支业余球队;在日本,高中足球锦标赛能吸引数万观众。我们的孩子呢?不是在补习班就是在去补习班的路上。教育部说要搞校园足球,但实际执行起来,场地、师资、升学通道这些都是问题。没有群众基础,谈何提升竞争力?
说实话,提升亚洲足球竞争力是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肯放下急功近利的心态,像日本那样做好长期规划,像越南那样找准发展路径,未来在世界杯赛场上看到更多亚洲球队创造奇迹,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毕竟,足球是圆的,一切皆有可能,对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