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乔丹那双印着Jumpman logo的球鞋,我在想,职业运动员的商业化转型简直就像一场精妙绝伦的空中接力。你知道吗?光Air Jordan这个品牌,去年就给耐克贡献了51亿美元的营收!但运动员想要建立商业帝国,可不是简单挂个名就能做到的。就拿乔丹来说,他可不是躺着就把钱赚了——1984年耐克给他开出的那份5年250万美元的合约,在当时看来简直是天文数字,但这位篮球之神硬是通过球场表现把一个小众篮球鞋做成了全球文化现象。
从代言人到股东的蜕变之路
很多运动员会满足于代言费,但真正的商业玩家都在想怎么把短期收益变成长期资产。乔丹就深谙此道——2010年他用2.75亿美元收购山猫队(现在的黄蜂队)多数股权时,很多人觉得他疯了,可这支球队现在的估值已经超过15亿美元!你看看詹姆斯,他在2011年用650万美元投资利物浦2%的股份,十年后这笔资产暴涨到了超过3200万英镑。这告诉我们什么?聪明的运动员都在玩资本游戏,而不只是卖脸。
有趣的是,巨星们打造商业帝国的方式各不相同。C罗靠CR7品牌卖内衣、酒店和健身房,科比创立的Granity Studios专注于体育内容制作,甚至拿了奥斯卡。这就像比赛风格一样,商业布局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打法。说到这儿不得不提李宁——从奥运冠军到上市公司的掌门人,他证明了中国运动员也能玩转商业,2019年李宁品牌营收突破138亿人民币,这可比他体操生涯拿的所有金牌加起来都值钱!
数字化时代的运动员创富新玩法
现在最会赚钱的年轻运动员都在玩什么新花样?NFT和社交媒体是他们的新战场。库里花18万美元买了个无聊猿头像,转头就靠着这波热度推自己的NFT项目;日本网球明星大阪直美在Instagram发条广告就能赚50万美元,比很多比赛奖金都高。但是——注意这个转折——我见过太多把商业运营搞砸的运动明星了。艾弗森的破产教训告诉我们,再多的代言费也经不住挥霍。所以说啊,建立商业帝国光有钱可不行,得懂得怎么让钱生钱。
说到底,运动员转型商人最难的是什么?是思维转换。你在场上可以靠身体天赋碾压对手,但在商场上得学会忍耐和计算。乔丹第三次复出时已经38岁,在奇才队拿着100万美元年薪,但你知道他同时期从耐克拿到的分成有多少吗?那可是九位数!这大概就是商业帝国和普通投资最本质的区别:前者会继续为你赚钱,哪怕你早已离开赛场。话说回来,现代运动员真的比前辈们幸运多了——詹姆斯还没退役就已经在做老板了,放在20年前谁敢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