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篮球联赛如何提升商业化运营?

职业篮球联赛的商业化运营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看着NBL这些年的发展轨迹,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我们的联赛总是给人一种”差一口气”的感觉?从篮协最新公布的数据来看,2023赛季场均上座率才2180人,这个数字确实不太好看。不过话说回来,商业化运营可不是简单地卖几张门票那么简单,它需要一整套完整的商业生态系统来支撑。

内容与体验的双重升级

首先得承认,现在的球迷越来越”挑剔”了。光有比赛看可不行,他们想要的是沉浸式的体验。NBL这次和快手合作引入弹幕竞猜就是个不错的尝试,但我觉得还可以更大胆些。比如学习NBA的”第二屏幕”概念,让球迷在观看直播的同时,能通过手机参与实时互动、购买周边商品,甚至竞猜下一个进球球员。数据显示,NBA这类互动功能的用户参与度能提升40%以上。

本地化运营的潜力

说到商业化,不得不提球队的城市归属感。NBL这次在10个主场城市同步举办”草根三分赛”的做法就很聪明。要知道,CBA的广东队之所以商业价值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深耕本地市场的策略。我建议各支球队可以学习这个思路,比如推出城市限定款球衣、组织球员参与社区活动,让球队真正成为城市名片。毕竟,当球迷觉得这支球队代表的是”我们”而不是”他们”时,商业价值自然就上去了。

商业模式的多元化探索

现在NBL的收入来源还是太单一了,主要依靠赞助商和门票。对比一下,NBA的衍生品销售能占到总收入的15%-20%,这块我们几乎还是空白。我特别看好NBL未来在以下几方面的尝试:球员个人IP开发(比如推出球星周边)、电竞跨界合作(搞篮球电竞联赛)、短视频内容变现等。就拿短视频来说,既然已经和快手合作了,完全可以鼓励球员开设个人账号,发布训练日常、比赛花絮等内容,这既能增加曝光,也能创造新的商业机会。

说到底,联赛商业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NBL现在有了升降级制度的规划是个好的开始,但要想真正提升商业价值,还需要在球迷体验、本地化运营和商业模式创新上下更多功夫。毕竟,只有让联赛先”活”起来,才能谈得上”火”起来,你说是不是?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You may also enj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