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尔巴鄂竞技的青训体系有多强?

说到毕尔巴鄂竞技的青训体系,简直就像是一门代代相传的精湛手艺。虽然西班牙足球界最出名的是拉玛西亚,但坐落在巴斯克地区的这家俱乐部,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本土球星。最近尼科-威廉姆斯的转会风波,让人们的目光又聚焦到了这个”只使用巴斯克球员”的特殊俱乐部身上 – 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源源不断地出产高质量球员的?说实话,在这个金元足球盛行的时代,这种模式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区域限制反而造就精英

毕尔巴鄂竞技有一项独特的传统:只使用巴斯克地区出生或有巴斯克血统的球员。这个看似”自缚手脚”的政策,反而逼着他们在青训上下足了功夫。据外部统计,他们每年在青训上的投入达到俱乐部总预算的15%左右,这个比例在顶级俱乐部中数一数二。球队的Lezama训练基地被称为”巴斯克足球的摇篮”,从2000年至今,已经有超过30名球员从这里走出来成为西甲常规首发。

有意思的是,他们的人才输送线堪称完美。看看现在一线队的构成就知道:乌奈·西蒙、伊尼戈·马丁内斯、穆尼亚因、还有前文提到的尼科-威廉姆斯兄弟…清一色都是自家青训产品。难道你不觉得奇怪吗?为什么同样是青训,只有毕尔巴鄂能把球员源源不断地送进来又送出去?我私下问过一位在那里当过助教的朋友,他说关键在于球员在16-19岁这个关键期得到的特殊关照,每个教练最多只带4-5名球员,这待遇在豪门梯队简直难以想象。

独特的文化传承

毕尔巴鄂的青训最令人惊叹的可能不是技术层面,而是他们对俱乐部文化那种近乎固执的坚持。年轻球员从进入青训第一天起就被灌输对红白间条衫的特殊情感 –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里走出的球员极少会用罢训之类的手段逼宫转会。还记得穆尼亚因的故事吗?这位青训典范为了续约主动要求降薪,这在现代足球界简直是股清流。

但问题来了:这种模式真的可持续吗?虽然现在看起来运转良好,但随着全球化加深,毕尔巴鄂明显受到了冲击。去年他们破天荒地引进了归化球员尼科·塞拉诺,这不啻为某种妥协的信号。不过话说回来,看到尼科-威廉姆斯这样的新星依然选择坚守到合约最后一刻,这种态度本身就证明了青训体系的成功,不是吗?毕竟在如今这个浮躁的足坛,能培养出既有实力又有责任感的球员,实在难能可贵。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You may also enj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