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每次路过城市里那些崭新的社区足球场,我都忍不住想——这些绿茵场真的能改变中国足球”踢球难”的现状吗?记得上周末去家附近的社区球场,看到十几个孩子分成两队踢比赛,场边还站着几位家长在加油,那种场景让人莫名感动。但转念一想,这样的画面在我们城市里还是太少了。根据最新数据,北京人均足球场地面积才0.8平米,连东京的1/10都不到。每到周末,想订个场地踢球简直比抢春运火车票还难,提前一周预约都未必能排上队。
社区足球场带来的改变是实实在在的。就拿上海浦东新区某个街道来说,自从去年新建了两个5人制足球场,附近中小学生踢球的人数直接翻了一番。最让我惊讶的是,这些场地晚上8点后居然还亮着灯,工薪族下班后也能约着同事踢场夜球。这种”家门口的球场”不仅解决了场地稀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足球生活方式——就像英国人下班去酒吧看球一样自然。
社区球场带来的”化学反应”
有意思的是,这些社区球场正在催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在成都某个社区,居民自发组织起了”爸爸足球队”,每周固定时间踢球,后来发展成社区联赛。更妙的是,场地旁边的围栏上挂满了当地企业的赞助广告,形成了微型的足球经济生态。这种自下而上的足球文化,可能比花大价钱请外教更有生命力。数据显示,在社区球场覆盖率超过30%的区域,青少年足球参与率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
不过话说回来,光有场地还不够。我去过几个新建的社区球场,发现一个尴尬的现象——周一到周五经常空着。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很多学校体育课根本不用这些场地,嫌管理麻烦。这就像买了顶级球鞋却放在鞋柜里积灰,实在太可惜了。日本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他们的社区球场和学校体育课是打通的,场地利用率能达到80%以上。我们是不是也该想想,怎么让这些宝贵的场地真正”活”起来?
从”要踢球”到”能踢球”还有多远?
最近听说广州有个社区搞了个”共享教练”计划,退役球员轮流到各个社区球场指导,收费特别亲民。这种模式真的让人眼前一亮!毕竟有了场地,还得有会教的人。我突然想到,如果每个社区球场都能配套一个”足球管家”,负责组织比赛、培训教练、维护场地,那该多好。其实德国就是这么做的,他们的社区足球场都有专职管理人员,这才造就了650万注册球员的庞大基数。
站在社区球场的边线上,看着孩子们追逐着足球,我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改变中国足球的困境,或许就该从让每个人想踢球的时候,走几步就能找到一块像样的场地开始。毕竟,梅西也是从社区球场踢出来的,对吧?虽然前路还长,但至少现在,我们终于能看到希望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