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管理体制需要哪些改革?

说实话,每次看到中国足球在国际赛场上的表现,作为一个老球迷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我们总在讨论技战术问题,但足球管理体制这个”看不见的手”才是真正的病根所在。看看隔壁日本足协的专业化运作,再看看我们那些连越位规则都说不清的官员,这种差距真的让人痛心。管理体制不改,青训、联赛这些上层建筑永远都像是建在沙滩上的城堡。

足协改革:从”衙门”到专业机构

记得2015年《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出台时,大家都以为春天要来了。可9年过去,足协还是那个足协。最讽刺的是,去年足协主席陈戌源落马时,媒体曝出他任职期间连一场完整的中超比赛都没看过。这种外行领导内行的闹剧,是不是该画上句号了?日本足协技术委员会的成员可都是前国脚、资深教练,我们呢?

专业的事就该交给专业的人做。德国足协的”50+1″政策、英超联盟的独立运营,这些成功案例都证明了一点:足球管理必须去行政化。我们的足协需要彻底转型为真正的行业自治组织,而不是换个马甲的政府衙门。

联赛改革:让市场说了算

有人说中超是”世界第六大联赛”,这话现在听着像个笑话。金元足球退潮后,留下的是一地鸡毛。恒大、苏宁的教训告诉我们:靠企业输血的联赛模式根本不可持续。英超联盟每年转播收入超过30亿英镑,我们的中超呢?连个像样的版权销售体系都没建立起来。

更可笑的是那些朝令夕改的政策。U23政策从”必须首发1人”到”累计上场人次”,改来改去把俱乐部都整不会了。还有那个突如其来的球队中性名改革,直接让投资人寒了心。足球改革不是过家家,需要的是稳定的政策环境和清晰的商业逻辑。

青训体系:打破体教分离的枷锁

每次看到日本高中联赛的盛况,再看看我们空空如也的青少年赛场,这种对比实在太残酷。我们的问题不在于没有好苗子,而在于体制把90%的孩子挡在了足球场外。孩子在小学毕业就得面临”要么读书要么踢球”的二选一难题,这样的制度设计简直是在自毁长城。

德国每年有超过100万名青少年在俱乐部注册,他们的秘密是什么?完善的体教结合体系。孩子在踢球的同时可以正常升学,职业梯队与普通学校无缝衔接。这种模式我们真的学不会吗?还是根本不想学?

改革从来都不是请客吃饭,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但当我们在讨论管理体制时,其实是在讨论中国足球要不要换个活法。是继续在官僚主义和急功近利中打转,还是真正回归足球规律?这个选择,决定着我们未来二十年还能不能看到希望。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You may also enj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