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足球该走什么样的技术路线,这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去年国足在亚洲杯上的表现还历历在目——面对日韩球队时那种拿不住球、传不出球的窘境,简直像极了业余球队在和职业队较量,唉。但仔细想想,我们真的应该盲目模仿西班牙的传控或者意大利的防守反击吗?或许东亚球员更适合发展出一套自己的”力量流”打法。
从韩国足球的成功看东亚特色
去年世界杯上韩国队的表现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孙兴慜们展现的那种高速攻防转换能力,完全打破了我们传统认知中东亚球员只能”小快灵”的刻板印象。数据显示,韩国队平均每场比赛高强度跑动距离达到10.2公里,比中国队整整多了1.5公里!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我们的青训是不是过分强调技术细节,而忽略了现代足球最基础的体能储备?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我们的U23球员现在连最基本的下底传中质量都无法保证,经常看到边路球员起球直接飞出底线。日本人用了30年时间确定4-3-3传控体系,而我们的教练换得比联赛首发阵容还勤快,每个新教练来了都想打上自己的烙印。好吧,可能足协领导觉得不换教练显不出他们在做事?
从青岛海牛看技术风格落地
青岛海牛最近的崛起给了我一些希望。这支中甲球队的青训教练是从德国进修回来的少壮派,他带队时就强调”快速通过中场”的概念。虽然孩子们偶尔会出现配合失误,但那种勇敢向前的气势,比国足在后场倒脚20脚最后大脚解围好看多了。更让人欣慰的是,他们U15梯队的比赛,观众席上竟然坐满了家长——这在其他地方可不多见。
眼下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青训和职业足球完全割裂。说个真实的例子:某中超俱乐部青训总监告诉我,他们从校园足球选拔的好苗子,第一堂课就要改掉在学校养成的全部习惯。这种割裂感太可怕了!如果连最基本的足球理念都不能统一,就别提建立什么国家队技术风格了。日本高中联赛能为J联赛输送70%的球员,我们却还在争论体教融合该怎么搞,这差距未免太大了点。
寻找中国足球的”技术指纹”
其实仔细观察国内球员的特点,还是能找到一些共性优势的。比如北方球员普遍身体素质不错,南方的技术细腻度相对较好。如果能研究出一套融合德国力量、韩国跑动、日本精细的技术体系,未必不能闯出一条路。武磊在西班牙人的经历就很说明问题——他那种瞬间启动的爆发力,连西甲后卫都很难防范。可惜的是,这种特色在国内青训中常常被标准化训练所扼杀。
记得有次采访徐根宝指导,他说了句很实在的话:”中国足球与其天天讨论学谁,不如先学会把球停稳。”话糙理不糙。现在国奥队的传球成功率才71%,比乌兹别克斯坦低了足足13个百分点,这样的基础还想玩传控?或许我们该先定个小目标——在2030年前,让职业球员都能达到亚洲一流的停传带射基本功水平吧,虽然这个目标听起来有点心酸。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