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换帅如换刀,这已经是球迷们见怪不怪的戏码了。伊万科维奇的匆匆离任让人不禁想问:外籍教练真的适合中国足球吗?从米卢到里皮,从卡马乔到现在的久尔杰维奇,我们请过的大牌外教不少,但结果似乎总是差强人意。说实话,每次换帅都像是一场豪赌,赌赢了是奇迹,赌输了才是常态。
水土不服的尴尬
里皮拿着世界顶薪却中途辞职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这位世界杯冠军教头离开时那句”我不想抢钱”着实刺痛了不少人的心。外教们带着先进的战术理念而来,却往往在复杂的中国足球环境中铩羽而归。想想看,卡马乔带队1-5输给泰国二队,佩兰在更衣室失控,这些都不是单纯的执教水平问题。
有个有趣的细节:很多外教上任前都会恶补中国足球知识,但真正了解中国球员特点的却寥寥无几。他们往往按照欧洲标准来要求,却忽略了我们的青训基础、球员文化乃至饮食作息都完全不同。就像让一个米其林大厨去路边摊掌勺,再好的手艺也难施展。
本土教练的困境
当然,本土教练的日子也不好过。高洪波两度执教国足的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明——第一次因为成绩不佳下课,第二次临危受命带队奇迹般杀入12强赛后,还是被里皮取代。这种”土帅打基础,洋帅摘果子”的循环,让不少本土教练都寒了心。
但话说回来,看看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他们的国家队主帅大多都是本土教练。特别是日本队,从特鲁西埃到济科再到现任森保一,完成了从”请进来”到”走出去”的完美转型。我们的足球真的就特殊到必须依赖外教吗?
第三条路在何方
或许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要不要外教”,而是”怎么用外教”。德国人克劳琛带国青队的成功经验就很值得借鉴——他不仅带队打出了好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中国足球培养了一批人才。现在想想,如果当时能延续他的青训理念,现在的国足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
足球归根结底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一个教练改变不了什么。与其纠结于教练的国籍,不如好好想想怎么打造适合中国足球的发展道路。毕竟,再好的外教也治不好中国足球的”心病”,这个道理,我们是不是该早点明白?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