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现代篮球对控卫的要求变化,真是让人感叹时代变迁的力量。还记得十年前,控卫的核心职责还是”把球安全带到前场,组织进攻”,现在呢?光会传球可远远不够了。看看东契奇这样的新生代控卫,简直就是瑞士军刀般的全能战士,三分、突破、背打样样精通,简直是在重新定义这个位置。
过去传统控卫的模板是斯托克顿和纳什这样的纯组织者,现在联盟的控卫却在经历着”锋线化”的进化。身高2米以上的控卫越来越常见,东契奇2米01的身高配上104公斤的体重,放在十年前可能会被建议改打小前锋,如今却成为了控卫的完美模版。这倒不是说组织能力不重要了,而是说现代篮球要求控卫在保持出色组织能力的同时,还要有极强的个人得分威胁。
三分能力成为必备武器
最显著的变化莫过于三分投射的要求。联盟平均三分出手次数从2012-13赛季的20次上涨到现在的35次左右,控卫的三分出手比重更是大幅增加。东契奇场均要投9.3个三分,库里这类控卫就更不用说了。想想十年前隆多这样的控卫还能靠组织能力立足,现在如果三分命中率低于35%,想在NBA打控卫位置简直难如登天。
从组织者到playmaker的转变
现代控卫更准确的定位应该是playmaker而不仅仅是组织者。区别在于,组织者重在分配球权,而playmaker要能主动创造进攻机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控球前锋”出现,像东契奇、詹姆斯、哈登这样的球员模糊了传统的位置界限。他们不仅能送出精妙助攻,更重要的是能够凭借个人能力撕裂防线,为队友创造出手空间。
说实话,防守端的改变同样巨大。以前控卫主要防守对方的小个子后卫,现在却经常要错位防守锋线球员。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在2米左右的控卫特别吃香——他们既能在进攻端利用身材优势,又能在防守端不至于太吃亏。虽然东契奇的横移速度常被诟病,但他用出色的防守站位和强壮的体格部分弥补了这个缺陷。
控卫的”雇佣兵时代”
最后不得不说,现在的控卫更像是”战术体系中的雇佣兵”。他们需要具备极强的适应能力,因为在现代篮球的快节奏转换中,控卫经常要在组织者、得分手、无球射手等多个角色间切换。看看东契奇在独行侠的角色变换就明白了——有时候他要掌控全场节奏,有时候他又要化身得分机器,甚至在特定时段还要打无球,这都与传统控卫的定位大相径庭。
说实话,作为十多年的老球迷,看到控卫这个位置发展到今天的样子,既觉得陌生又感到兴奋。或许再过五年,我们又会看到新的变革。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像东契奇这样技术全面、球商超高、能适应多种战术需求的控卫,正是现代篮球发展的最佳注解。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