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L的商业化运营确实到了必须突破的关口,这让我想起了当年CBA联赛在姚明改革前的困境。说实话,看着场均2180人的上座率数据,作为一个关注国内篮球多年的球迷,心里真是五味杂陈。不过篮协这次放出的升降级信号,或许真能成为NBL破局的关键转折点。
赛事包装的”破圈”尝试
快手拿到短视频直播权这事挺有意思,特别是那个弹幕竞猜功能——虽然听起来像是电竞比赛的玩法,但用在篮球赛上说不定真能抓住年轻观众。记得去年某支NBL球队尝试在抖音直播时,中场休息的”球迷连线吐槽”环节意外收获了近百万播放量,这说明球迷要的不只是比赛,更是参与感。
城市草根三分赛的创意也值得点赞。去年在广西举办的类似活动,获胜的业余选手后来真的拿到了试训机会,这件事在当地篮球圈讨论度爆表。这种”接地气”的运营策略,或许比单纯砸钱请大牌解说更有效。
商业开发的”痛点”破解
升降级制度带来的危机感可能正是NBL需要的。我采访过某支中游球队的市场总监,他坦言现在最难的不是拉赞助,而是让赞助商相信联赛有持续价值。如果真能实现2026年”2升2降”,球队估值至少能涨30%,这个数据是参照了日本B联赛改革前后的对比得出的。
但光有制度还不够。香港金牛队上赛季的运营案例就很有意思——他们把每场主场比赛都包装成”篮球嘉年华”,门票包含周边商圈的消费折扣,结果场均上座率直接翻倍。这种”体育+”的模式,或许值得更多球队借鉴。
版权运营的平衡之道
不得不说,NBL在版权开发上一直比较尴尬。有个业内朋友开玩笑说:”现在NBL的转播权,卖得还不如网红篮球场的直播权贵。”但这次快手合作的弹幕竞猜,倒是开辟了新思路——把观赛变成互动游戏,用UGC内容反哺赛事热度,这种”以互动换流量”的策略,可能是中小联赛的最优解。
说到这儿突然想到,其实NBL最大的优势在于”没有包袱”。CBA要考虑各方利益不敢轻易试错,但NBL完全可以做中国篮球改革的试验田。就像徐岚副主席说的,商业化突破需要”敢想敢干”,也许下个赛季我们就能看到更有趣的尝试。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