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讯) 备受关注的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新任主教练人选问题,近日有了更明确的官方方向。据接近中国足协的知情人士透露,足协在确定新帅的遴选方式上,仍将采取“全球海选”的模式,并且倾向于继续聘请外籍教练担任国家队主帅一职。
这意味着,中国足协在经历了李铁、李霄鹏两位本土教练执教后,将再次把国足的指挥棒交到外籍教练手中。足协希望通过这一模式,利用国际先进的足球理念、训练方法和大赛经验,帮助国足提升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并为即将到来的2026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18强赛以及未来的亚洲杯等大赛做准备。
“全球海选”模式再现
“全球海选”并非新概念。近年来,中国足协在为国字号球队(尤其是国家队)选帅时,多次采用此模式。该模式通常意味着:
- 范围广: 面向全球所有符合条件的教练开放申请或接受推荐,不局限于特定区域或国籍。
- 程序化: 通过专业机构或团队进行初步筛选、评估、面试,最终由足协高层决策。
- 目标导向: 选帅标准通常会结合短期成绩要求(如世预赛出线)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如技战术风格打造)。
“洋帅”主导成定局
知情人士强调,足协内部对于“由外籍教练出任国足主帅”这一点已形成基本共识。这一决策主要基于:
- 国际视野与经验: 高水平外教通常拥有更丰富的国际比赛经验、更先进的战术理念和更成熟的训练体系,尤其在应对高强度、高压力的洲际大赛方面被认为更具优势。
- “旁观者清”的视角: 外籍教练被认为能相对超脱于中国足球复杂的环境和人情世故,更专注于技战术本身。
- 对标亚洲对手: 亚洲范围内,日本、韩国、沙特、卡塔尔等强队长期或频繁聘请高水平外教并取得显著成效,这对中国足协的决策产生了影响。
挑战与期待并存
虽然方向已定,但具体的选帅工作仍面临挑战:
- 人选范围与标准: 如何定义“高水平”洋帅?是追求大牌名帅(如里皮模式),还是更看重性价比、熟悉亚洲足球或愿意长期投入建设的实用型教练?
- 待遇与期望匹配: 国足帅位压力巨大,待遇要求、合同细节(尤其是成绩指标)的谈判将非常关键。
- 时间紧迫: 距离下一阶段世预赛18强赛开赛时间已不充裕,新帅需要尽快到位,以熟悉球队、考察球员并确立战术打法。
- 外界质疑: 有观点认为,频繁更换教练(特别是本土与外籍之间摇摆)反映出中国足球缺乏自身明确的技战术风格和发展路线图,海选洋帅可能仍是“短视”或“病急乱投医”的表现。知名足球评论员[此处可替换为具体名字,如:黄健翔、马德兴等]就曾指出:“选帅模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选帅背后的思路是否清晰。如果只是为了应付眼前的18强赛,而没有结合中国球员特点和长远规划去选择真正合适的、能建立体系的主帅,那可能又是新一轮的循环。”
回复 暗哑之歌 取消回复